出于大局考虑,史可法同意下来。
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闻潞王已至崇明,当即赶到魏国公府,请魏国公率南都勋臣百官筹办仪鸾往崇明迎立潞王,奉至南都祭孝陵。
史可法这番话是翅膀内几个大员说的,真恰是最实在的话,不想,内里却有人将史的这番话流露了出去。
至此,大局定了,南都城中史可法就算不接管究竟,他也没有兵马禁止这一幕。
按理潞王既已拜见过孝陵,史可法等人便当迎为新帝,当即主持即位典礼,可史可法却不知听了谁说万一先帝三子逃出事情如何办,一想也对,因而主张再等一段时候,便先请潞王暂为监国。
“这...”
拜见孝陵意味甚么,自是不必说,史可法大吃一惊,恐怕潞王此番行动激愤马士英,从速派人前去姑苏加以劝止。
曾在天启年间秉魏忠贤意,修《三朝要典》的南京礼部尚书王铎因感崇祯朝一向闲职,无有实权,今可贵有两藩争立良机,以为这是老天爷赐给他参与定策的首要机遇,竟在史可法和魏国公、韩赞周不知情的环境下,私行带领礼部一众官员前去崇明迎潞藩。
但是南京六部官员竟一改前番附唐姿势,都说凤阳总督不过是处所督抚,无权调集朝臣开会。
故这位流浪亲藩陡遇繁华爬上天子宝座,享尽人间繁华便心对劲足,毫不会同“察察为明,诸事亲问”的先帝一样,即位以后也必定是个庸主,如此朝政大权由东林君子把握,重现天启初年众正盈朝局面,国度必能转危为安。
除北来一万余官兵外,又有陈名夏、陈扆诵、高斗先、于允中等数十名自京师南下官员伴同。
六月初七,潞王朱常淓在王铎、陈名夏、吕大器、沈廷扬、孙武进等伴随下,乘舟到达南都城外燕子矶,南京官绅以史可法、魏国公、钱谦益、高鸿图为首前来朝见。
“先马士英以淮西武夫威胁朝堂,百官不得不平从,今潞王有北来两万兵将拥戴,我等还如何怕他马士英!”
马士英有点不肯意,但没一口回绝史可法,只说回凤阳与唐王、诸将商讨,并要求史可法暂缓迎潞。
“去去去,甚么狗屁的史本阁,归去奉告他,国度不成一日无主,若想这国度沦于满州鞑子之手,他便将南都城门关了不让潞王进城就是!”
气得马士英在浦口顿脚痛骂一帮酸儒不知此事短长,那潞王再贤也是脆弱之人,此国度社稷存亡关头,哪能以脆弱之报酬主!
不想,潞王先看看地上撕碎的监国圣旨,再看看百官,半天说了一个字:“对。”
潞王一行便如游行般,一起无有任何兵将敢来禁止。镇江的张氏兄弟更是早早派人同潞王身边“北兵”打仗,献银献粮,领着麾下几千将士摇身一变也插手了扶保潞天子的雄师。
史可法的使者连潞王的面都没有见到,就被孙武进部下的兵将乱棍打走。
一时之间,江南诸府皆是潞王贤德之名,及那潞天子好的称道。
那淮西兵将号称十万,实则不过四五万人!
大字不识一个的孙武进当着礼部尚书王铎的面,直接将史可法草拟的监国圣旨撕个粉碎。
“以齐桓之伯也,听管仲则治;听易牙、开方则乱。今吾辈之所立者,岂其不唯是听,而又何患焉?”
王铎看向潞王,心道这孙将军是武人不懂事,潞王当是懂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