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秦国一名犁鞬,以在海西,亦云海西国。处所数千里,有四百余城。小国役属者数十。”有的学者以为,“犁鞬”就是亚历山大城的译音。
据《汉书·陈汤传》记录,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西侵康居。应中亚各国乞助,汉朝派将军陈汤、甘延寿率一支远征军讨伐郅支单于。陈汤达到匈奴单于驻地时,碰到了从未见过的怪事:单于修建了坚毅的城堡,100多名步兵在城门口布成鱼鳞阵,抵抗汉军。这与匈奴人传统的马队野战完整分歧。城堡并不能反对善于攻城步战的汉军,他们四周放火,顶着盾牌攻城,最后杀死单于,俘虏了他1000多名部下班师。
我们不晓得是甚么启事使班超对大秦产生了如此稠密的兴趣。莫非在此之前,除了几位犁轩把戏师外,另有罗马人到过中国吗?一名叫德孝骞的法国粹者颠末对《汉书》的研讨,提出了一个很成心机的假想。
在东西方天下开端相互寻觅的时候,中国人更多地打仗了罗马人,这是一个极好的交换机遇。如果中国人持续保持张骞和班超的开辟精力和冒险精力,把丝绸之路一向延长到罗马城,必然会大大促进天下的文明过程。但中国人没有掌控住这个机遇。几十年后,因为东汉朝廷的暗中和败北,导致了魏晋南北朝(公元220年—公元589年)30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,丝绸之路开闭无常,东西方陆路交通来往进入了低潮期。而后,直至繁华昌隆的中国唐朝,丝绸之路才重新贯穿,成为首要的国际商贸通道。
div>
baidu_clb_lt_id = "519311";
“(大秦)以石为城郭,列置邮亭,皆垩塈之……皆髡头而衣文绣,乘辎白盖小车,出入伐鼓,建旗号幡帜。所居城邑,周圜百余里。城中有五宫,相去各十里。宫室皆以水精为柱,食器亦然。”这段笔墨描述了罗马城都用白灰涂屋顶,罗马男人都理短发(中国人剃发是一种科罚),穿有刺绣图案的打扮,宫殿和餐具多用玻璃。可见当时汉人还不体味大理石与玻璃的辨别。
《后汉书》还记录了罗马的政治轨制:“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,人有言事者,即以书投囊中,王至宫发省,理其枉直。各有官曹文书。置三十六将,皆集会国事。其王无有凡人,皆简立贤者。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,辄废而更立,受放者甘黜不怨。”
使者还带来了罗马天子但愿与中国互市的欲望:“(大秦)王常欲通使于汉,而安眠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,故遮阂不得自达。”这位使者向汉朝天子详细先容了罗马的环境,加上甘英出使带回的谍报,中国人对罗马的熟谙清楚多了,解除了之前那些神话传说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中先容大秦国的一段论述,相称出色精确:
按照古罗马文书,罗马对中国的熟谙还处在“赛里斯”神话阶段,当然不会有派人出使中国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