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庆山游手好闲,自嫡妻身后一向未娶,整日里出入烟花柳巷,初始时,还爱调戏良家妇女,被他狠狠怒斥过,才有所收敛,改成与烟花女子厮混。
刚巧临村有一名董大姐,闺名大梅,传闻壮比男人,因其生得丑,都年过二十还嫁不出去,他派了媒婆去探听,得知那董家不要彩礼,牙齿一咬,将她娶进门。
“你个多嘴的丫头,还不快点出去。”巩姨娘急得站起来,又对赵县令说,“老爷,你莫听这丫头的话,前几日,大女人受封县主,府中确切太忙,妾与三女人在内里买着吃,也挺好的。”
近傍晚时,外出找人的衙役才返来,全部县城都翻了一遍,烟花巷子都没有放过,平常与董庆山相好的粉头们,说自昨日起,就没有见过他。
“叭!”
董老夫人大惊,随即肝火中烧,冲上前来,伸手拉扯着赵县令抱着的雉娘,边拉边骂,“你个小贱人,竟然敢瞪人,眼里另有没有长辈?”
赵县令背动手在院子里来回转了几圈,董氏是他暮年还在乡间务农时所娶,当时候家贫如洗,上有瘫母老父,为了替母治病,年幼的mm卖身为奴,可儿贱粮贵,mm卖身的银子很快花完,他又要干活,还要照顾家中的父母,力不从心,以是一心想娶个无能的媳妇来筹划家务。
走进西屋,雉娘已经醒来,气弱面白地地靠在塌上,巩姨娘坐在塌边上,双眼盈泪,手中端着一碗米粥,米粥稀能见底,米粒都能数清。
自古以来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mm也成为皇后身边的第一女官,特地写信返来让他读书,他大字不识一个,那里是读书的料,可mm言之凿凿,道只要他肯进考场,必能落第,果不其然,他请了夫子,当真识字,竟然一起从府试,院试到乡试,考落第人。
董老夫人气呼呼地坐上马车,赵县令看也不看董氏一眼,就抱着雉娘回了西屋,巩姨娘自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,摇摇欲坠。
赵县令常日里看不上董庆山,董家因为他的原因,早早便搬到县城居住,在东集那边有个铺子,运营一些杂货,靠着他的干系,日子过得不错。
赵县令回过甚,冷冷地看着她,压抑肝火,“岳母,本日府中事多,怕号召不周,小婿就未几留岳母,让大梅给岳母派个马车,送您归去。”
赵县令一把将她抱住,女儿比想像的还要轻还要瘦,抱在手中,轻得吓人,惨白的小脸,紧闭的双眼,眼睫毛长而翘,被泪水打得湿湿的,他一阵心疼。
婆子丫环看董氏的眼色行事,董氏不发话,都站着不动,赵县令气得发昏,朝前衙高喊,“衙役安在?”
赵县令大怒,一把将她翻开,“岳母,你本日究竟如何回事?庆山失落,与雉娘无半点干系,雉娘体虚身弱,已经晕倒,你还想如何样?若再要如此,休怪小婿不顾情面。”
此次,也不知又混到那里,他摆动手,对衙役们道声辛苦,便让他们归去。
赵县令不睬睬她,他虽未能从小饱读诗书,可也为官几年,一些门道还是能看出来的,这事有蹊跷,雉娘不成能与董庆山相约,那岳母又必定孙子是去见雉娘,按猜测,就知此事是董氏从中拆台,目标就是让雉娘嫁给她的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