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衙法座,香木为之,加金饰,四足,堕角,其前小偃,织藤冒之。每车驾出幸,则使老内臣顿时抱之,曰“驾头”。辇后曲盖,谓之“筤”。两扇夹心,通谓之“扇筤”。皆绣,亦有销金者,即古之华盖也。
学士院玉堂,太宗天子曾亲幸,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,他日皆不敢独坐。故事:堂中设视草台,每草制,则具衣冠据台而坐。今不复如此,但存空台罢了。玉堂东承旨阁子,窗格上有火燃处,太宗尝夜幸玉堂,苏易简为学士,已寝,遽起,无烛具衣冠,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。至今不欲更易,觉得玉堂一盛事。
上亲郊庙,册文皆曰“恭荐岁事”。先景灵宫,谓之“朝献”;次太庙,谓之“朝飨”;末乃有事于南郊。予集《郊式》时,曾与会商,常疑其挨次,若先为尊,则郊不该在庙后;若后为尊,则景灵宫不该在太庙之先。求其所向来,盖有所因。按唐故事,凡有事于上帝,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。唯太清宫、太庙则天子亲行。其册祝皆曰“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,不敢不告”。宫、庙谓之“奏告”,余皆谓之“祭告”。唯有事于南郊,方为正祠。至天福九载,乃下诏曰:“‘告’者,上告下之词。此后太清宫宜称‘朝献’,太庙称‘朝飨’。”自此遂失“奏告”之名,册文皆谓“正祠”。
车驾行幸,前驱谓之队,则古之清道也。其次卫仗。卫仗者,视阑入宫门法,则古以外仗也。此中谓之禁围,如殿中仗。《天官》:“掌舍,无宫,则供人门。”今谓之“殿门天武官”,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。上御前殿,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;行幸则为禁围门,行于仗马之前。又有衡门十人,队长一人,选诸武力绝伦者为之。上御后殿,则执楇东西对峙于殿前,亦古之虎贲、人门之类也。
宿世藏书,分隶数处,盖防水火散亡也。今三馆、秘阁,凡四周藏书,然同在崇文院。其间官书,多为人盗窃,士大夫家常常得之。嘉祐中,置编校官八员,杂雠四馆书。给吏百人,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,自此私家不敢辄藏。校雠累年,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。
集贤院记开元故事,校书官许称学士。今三馆职事,皆称学士,用开元故事也。
衣冠故事,多无著令,但相承为例。如学士舍人蹑履见丞相,往还用平状,扣阶乘马之类,皆用故事也。近岁多用靴简。章子厚为学士日,因事论列,今则遂为著令矣。
选人不得乘马入宫门。天圣中,选报酬馆职,始欧阳永叔、黄鉴辈,皆自左掖门上马入馆,当时谓之“步行学士”。嘉祐中于崇文院置编校局,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。厥后中书五房置习学公事官,亦缘例乘马赴局。
东西头供奉官,本唐从官之名。自永徽今后,人主多居大明宫,别置从官,谓之“东头供奉官”。西内具员不废,则谓之“西头供奉官”。
故事一
唐制,丞郎拜官,即笼门谢。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,则拜舞于阶上;百官拜于阶下,而不跳舞。此亦笼门故事也。
礼部贡院试进士日,设香案于阶前,主司与举人对拜,此唐故事也。所坐设位供张甚盛,有司具茶汤饮浆。至试经生,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,亦无茶汤,渴则饮砚水,大家皆黔其吻。非故欲困之,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。盖尝有败者,故事为之防。欧文忠有诗:“焚香礼进士,彻幕待经生”。觉得礼数重轻如此,实在自有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