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府在京兆府之西,去京兆府约八百里,此处阵势险要,多崇山大川,素有“表里江山”之称,向来是大定兵家冲要。
见到他们,就仿佛有一种太阳方才升起的感受。
他们恭恭敬敬地给白叟家哈腰施礼,还将小竹椅细心摆好,更首要的是,这些孩子脸上并没有寒微愁苦,反而有一种勃勃活力。
他打量着顾重安,内心有些讶异。这其中年男人一身儒气,看着是个读书人,举手投足之间却又有些不一样,并没有读书人的倨傲,反而非常谦恭,让民气生好感。
顾重安想着这些,表情便有些沉重,他对着几个校书郎说道:“我出去走一走。”
“本日便讲到这里,明日你们再来,我再说下一句。”顾重安甫走近那边,便听到阿谁白叟家如许说道,手上还摇着葵扇散热。
“葛大人,所谓一寸江山一寸血,便是如许吧?下官从没来过晋州,不想当年二王之乱会如此残暴,晋州百姓有苦了。”顾重安叹了一口气,如许对秘书丞葛洪说道。
但是顾重安来不及想到更多,就听到白叟家持续说道:“传闻朝廷官员会来晋州这里采风,我想他们必定汇集不了多少东西。如果他们不晓得晋州文道陵夷的本源,就算抄了晋州的册本、记录了晋州的民风民情,又有甚么用?采风如若不能无益于百姓,只作为一个记录封存在秘书省中,又有甚么用?”
接下来数天,顾重安便带着几个校书郎、正字在晋州西侧,开端收录有代价的诗书歌辞,同时记录本地的风土情面,以被考核。
葛洪卖力主理此次晋州采风,他带着十五个秘书省官员前来晋州。会在这里呆一个月,中元节前便能够返回京兆。这些官员里,有秘书郎三人,除了顾重安以外,另有齐泌和陈文裕;余皆为校书郎和正字,都是非常年青刚被授职的年青人。
贤人有言曰“师之所处,波折生焉。雄师以后,必有凶年”即为是!对于百姓来讲,止杀便是承平,无战便是乱世。——这一点,顾重安在晋州这里感到甚深。
(这一章发迟了,脸红!)
难怪,难怪晋州这些处所的藏书如此微薄,民歌民谣如此希少,本来不但仅是因为烽火,最首要的启事,是这里的吏治教养!
这几个孩子,大抵八九岁的模样,身上穿戴粗布衣裳,有的乃至还打了补丁,可见这些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。但是令顾重安奇特的是,这几个贫苦孩子,仿佛和他之前见到的穷孩子不一样。
“多谢老丈,那么长辈就却之不恭了。”顾重安又再对白叟家做了个揖,然后坐了下来。
葛洪还是笑眯眯地点点头。感觉齐泌和陈文裕的话也很有事理,他脾气随和,和得一手好稀泥。最合适带着秘书省官员采风。
如果有人从这里颠末,便会看到如许一副景象:在一户人家前面,摆放着几张竹椅子,此中有一个白叟家在缓缓说着话,而他劈面的中年人则细细聆听着,只是这其中年男人的神采渐突变了,从一开端的舒然到中间的谨慎,最后紧抿的唇角便带着怒意。
衣食足而知荣辱,仓廪实而知礼节。这些话还是很有事理的,试问一个处所连藏书、歌谣等都未几,又怎能让本地的百姓知礼明理呢?说到底,烽火对晋州的侵害,还是太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