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全球殖民 > 第235章 商籍之争

我的书架

“商籍之争”,前后达数十年之久,西商先胜后败,徽商终偿所愿,实在也折射出在此期间,陕、晋、徽三大商帮在扬州气力对比的盛衰窜改。

明朝中前期万积年间编撰的《扬州府志》,记录了这类奥妙的趋势:“扬州皆四方贾人。新安(徽商)最盛,关陕山西、江右(江西)次之。”

不过,此时的扬州盐业,已是徽商的天下,曾经紧密合作的陕西贩子与山西贩子之间貌合神离,陕商在扬州敏捷式微,只剩下约莫十几家盐商,不能称帮,难成气候。

但陕西贩子独享的“特区”政策,到明朝中叶为之一变。明弘治五年(1492年),主管财务和税务的户部尚书叶淇上任不久,就将输粮换引的“开中法”,改成以银换引的“折色法”,也就是说,贩子不必再千里迢迢送粮食到边关,而是直接拿出白银采办盐引,即能获得发卖食盐的答应。叶淇是山阳人(今江苏淮安),此举明显突破了陕西及山西等“边商”固有的上风,给了地理上更靠近两淮、以徽商为主之“内商”进入利润丰富的盐业运营的良机。

汗青上,明崇祯五年(1632年),经徽商联名上书,巡查两淮盐政的官员上书。要求凡盐商后辈都可当场退学,获得天子批准。但这无形中侵害了原有学籍的徽商的好处,引发大师鼓噪,刚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,支撑同亲的抗议,此政策遂缓行。徽商旧事重提,“西人复大鼓噪,争讼不已”,终究又不了了之。

……

【在当代,科举测验必须是回客籍参考,实在这就是后代的高考移民,这玩意儿在几百年前就有了。】(未完待续。。)

当时之盐从海滨盐场经扬州转运到各省市场,代价可涨10倍以上。据预算,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,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,交纳盐课600万两以上,占天下盐税六成摆布。这一年,中国的经济总量为全天下的32%,而扬州盐商供应的盐税就占了全天下经济总量的8%。

此次改朝换代的战役,给扬州带来了没顶之灾。1645年5月,清将多尔衮率军南下围扬州城,明将史可法死守城池达半月之久,杀伤清军甚众。城破后,史可法被俘就义,多尔衮为抨击大开杀戒,形成“扬州旬日”悲剧,公众死80万,西商、徽商及各地贩子亦难幸免,有明一代两淮盐业昌隆带来的贸易繁华,毁于一旦。

这类争斗,最后的成果是1644年3月,陕西米脂人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,逼得安徽凤阳人崇祯天子朱由检吊颈他杀,但镇守辽东的明将吴三桂旋即引清兵入山海关,击败大顺军。趁便说一句,生于辽东的吴三桂本籍“广陵首邑”高邮,也算是扬州人了。

入清今后,至康熙初年,天下情势大定,新兴的清朝亦思规复经济民生,以安定统治,而盐税数额庞大,两淮盐业的答复天然是重中之重。在清廷的宽松政策之下,为遁藏烽火退走的盐商连续再聚扬州,所谓“康雍乾乱世”的130余年间(1661年~1795年),扬州盐业达到又一岑岭。极盛之时,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160多万引(每引折盐200~400斤),仅盐课(即盐税)一项便占天下财务支出的四分之一。

明朝科技名著《天工开物》的作者宋应星曾写道:(扬州)商之有本者,大略属秦、晋与徽郡三方之人。在明朝,作为盐商的陕西贩子,气力曾超出于山西贩子之上,其故乡是三原县、泾阳县、绥德州等地。

推荐阅读: 九龙夺嫡:废材成皇     武侠世界大冒险     贵婢     八零神医小媳妇     娱商大亨:星途红尘     我,华夏最强科学家     岳母在上[综]     婚痒,旧情难戒     深爱不及暖伤     真气修仙者     都是时神的错     与二次元势力称兄道弟    
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