溯褎暨于衙岭之南溪水,支灌于斜川届于武功,而北达于渭水。此乃水陆之相干,川流之所经,复不乖《禹贡》入渭之宗,实符《尚书》乱河之义也。
邛都县,汉武帝开邛莋置之。县陷为池,今因名为邛池,南人谓之邛河。河中有蜯巂山,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。后复背叛,元鼎六年,汉兵自越巂水伐之,觉得越巂郡,治邛都县。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,守之,改名为集巂也。
东北与青衣水合,《华阳国记》曰:二水于汉嘉青衣县东,合为一川,自下亦谓之为青衣水。
存水又东。迳牂柯郡之毋敛县北,而东南与毋欢水合,水首受牂柯水,东迳毋敛县为毋欢水,又东注于存水。
又南过越巂邛都县西,直南至会无县,淹水东南流注之。
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,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。
县有蒙山,青衣水所发,东迳其县,沫水会于越巂郡之灵关道。青衣水又东,邛水注之,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,东至蜀郡临邛县,东入青衣水。
酉水北岸有黚阳县。许慎曰:温水南入黚。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。故县受名焉。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,左合酉水,酉水又东际其故城北,又东迳酉阳故县南而东出也。两县相去,水道可四百许里,不得于酉阳合也。酉水东南至沅陵县,入于沅。
桓水出蜀郡岷山,西南行羌中,入于南海。
故郡有罪人,徙之禁旁,不过旬日皆死也。禁水又北注沪津水,又东迳不韦县北而东北流,两岸皆高山,数百丈,沪峰最为杰秀,高慢三千馀丈。是山于晋太康中崩,震惊郡邑。水之摆布,马步之径裁通,而特有瘴气,三月、四月,迳之必死,非此时犹令人闷吐。蒲月今后,行者差得有害。故诸葛亮表言:蒲月渡沪,并日而食,臣非不自惜也。顾王业不成偏安于蜀故也。《益州记》曰:沪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,曰沪水。两峰有杀气,署月旧不可,故武侯以夏渡为艰,沪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,故有沪江之名矣。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,有黑水,羊官水,至险难。三津之阻,行者苦之,故俗为之语曰:楢溪赤水,盘蛇七曲,盘羊乌栊,气与天通。看都濩泚,住柱呼尹,庲降贾子,左担七里。又有牛叩首、马搏颊坂,其艰险如此也。
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。为沪江水。
《武陵先贤传》曰:潘京世长为郡主簿,太守赵伟甚器之,问京:贵郡何故名武陵?京答曰:鄙郡本名义陵,在辰阳县界,与夷相接,数为所破。光武时移治东山之上,遂尔易号。《传》曰:止戈为武。《诗》云:高平曰陵,因而名焉。
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。
县故青衣羌国也。《竹书编年》梁惠成王十年,瑕阳人自秦道岷山、青衣水来归。汉武帝天汉四年,罢沈黎郡,分两部都尉,一治青衣,主汉民。公孙述之有蜀也,青衣不平,世祖嘉之,建武十九年觉得郡。安帝延光元年,置蜀郡属都城尉,青衣王子心慕汉制,上求内附。顺帝阳嘉二年,改曰汉嘉。嘉得此良臣也。
《尚书·禹贡》,岷、蟠既艺,沱、潜既道,蔡、蒙旅平,和夷底绩。郑玄曰:和上,夷所居之地也,和读曰桓。《地理志》曰: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。《尚书》又曰:西倾因桓是来。马融、王肃云:西治倾山,惟因桓水是来,言无他道也。余按《经》据《书》岷山、西倾,俱有桓水。桓水出西倾山,更无别流,所导者惟斯水耳。浮于潜、汉而达江、沔。故《晋隧道记》曰:梁州南至桓水,西抵黑水,东限扞关。今汉中、巴郡、汶山、蜀郡、汉嘉、江阳、朱提、涪陵、阴平、广汉、新都、梓潼、犍为、武都、上庸、魏兴、新城,皆古梁州之地。自桓水以南为夷,《书》所谓和夷底绩也。然所可当者,惟斯水与江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