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十二瓣霜华
抄本翻页时,一张泛黄的药方飘落。叶承天拾起细看,竟是明朝万积年间重修药王庙时的祭方,十二味药材按十仲春令摆列,正月用柴胡疏肝,腊月用肉桂暖肾,每味后都注着“取本地鲜药,露水净之”。他想起尝试室里的药材检测陈述,焦作产的菊花绿原酸含量在分歧月份确有颠簸,前人的经历,原是千百年田间察看与临床考证的结晶。
当他再次展开眼时,瓷盘上的露水已悄悄蒸发,只留下十二道淡淡的水痕,在素白瓷面上勾画出近似《黄帝内经》明堂图的纹路。张道长悄悄合上抄本:“祭仪的妙处,不在情势,而在让医者记得——每一味药都是六合的孩子,每一次摆放都是与工夫的商定。”
山风掠过庙庭,带来远处药田的辛香。叶承天望着瓷盘上的十二瓣菊花,俄然想起本身的女儿曾问:“爸爸,药神爷爷真的能闻声我们的祷告吗?”现在他终究明白,孙思邈闻声的,不是详细的祷词,而是医者们在摆放每一瓣药、煎煮每一味汤时,心中升起的对生命的畏敬与慈悲——这,才是超越千年的“十二上牢”真正的祭品。
青铜磬的余韵里,叶承天闭上眼,仿佛瞥见千年前的祭仪现场:孙思邈带着弟子,在一样的古柏下,用一样的十二瓣菊花,向六合献上食疗的聪明。那些被当代科学分化成分子式的药材,现在在贰心中重新凝集成有温度的生命载体,带着露水的清冷、菊花的苦香、以及千百年间无数医者的掌心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