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5〕“死”指游侠中风行的所谓“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诺必诚,不爱其躯”(见《史记.游侠传记》)的一种侠义精力。这些游侠常常为某些权贵所豢养。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就是他们的品德看法。〔6〕汉朝的大侠多和权贵来往勾搭,如《汉书.游侠传》载,陈遵“居长安中,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。牧守当之官,及郡国豪杰至京师者,莫不相因到遵门。”
司马迁说:“儒以文乱法,而侠以武犯禁”〔7〕,“乱”之和“犯”,决不是“叛”,不过闹点小乱子罢了,而况有权贵如“五侯”〔8〕者在。
“侠”字渐消,强盗起了,但也是侠之流,他们的旗号是“替天行道”。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,不是天子,他们所打劫的是布衣,不是将相。李逵劫法场〔9〕时,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,而所砍的是看客。一部《水浒》,说得很清楚:因为不反对天子,以是雄师一到,便受招安,替国度打别的强盗——不“替天行道”〔10〕的强盗去了。终因而主子。
〔7〕“儒以文乱法,而侠以武犯禁”语见《韩非子.五蠹》。司马迁在《史记.游侠传记》中也曾援引此语。
〔9〕李逵劫法场见一百二十回本《水浒传》第四十回。〔10〕《水浒》即《水浒传》,元末明初施耐庵作,是一部以北宋宋江带领的农夫叛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。书中有宋江受朝廷招安后又去弹压方腊等农夫叛逆兵的情节。“替天行道”是宋江一贯打着的灯号。
〔13〕《七侠五义》原名《三侠五义》,清朝侠义小说,署石玉昆述,入迷道人编订,共一百二十回。一八七九年印行,后经俞樾订正,一八八九年重印,改名《七侠五义》。前半部首要写包拯审案的故事,后半部首要写江湖侠客的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