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俶真》者,穷逐终始之化,嬴垀有无之精,拜别万物之变,条约死生之形。令人遗物反己,审仁义之间,通同异之理,观至德之统,知窜改之纪,说符奥妙当中,通回造化之母也。
《齐俗》者,以是一群生之短修,同九夷之民风,通古今之论,贯万物之理,财制礼义之宜,擘画人事之终始者也。
《缪称》者,破裂品德之论,差次仁义之分,略杂人间之事,总同乎神明之德,假象取耦,以相比方,断短为节,以应小具。以是偏言攻论,应感而不匮者也。
《兵略》者,以是明克服攻取之数,形机之势,诈谲之变,体因循之道,筹划后之论也。以是知战阵分争之非道不可也,知攻取死守之非德不强也。诚明其意,进退摆布无所失击危,乘势觉得资,平静觉得常,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以是言兵者也。
《本经》者,以是明大圣之德,通维初之道,埒略衰世古今之变,以褒先世之隆盛,而贬季世之曲政也。以是令人黜耳目之聪明,精力之打动,樽流遁之观,节养性之和,分帝王之操,列小大之差者也。
《诠言》者,以是譬类人事之指,解喻治乱之体也。差择微言之眇,诠乃至理之文,而补缝不对之阙者也。
《时则》者,以是上因天时,下尽地力,据度行当,合诸人则,形十二节,觉得法度。终而复始,转于无极,因循仿依,以知祸福,操舍开塞,各有龙忌,发号施令,以时教期。使君人者知以是处置。
近世之时,六国诸侯,溪异谷别,水绝山隔,各自治其境内,守其分地,握其权益,擅其政令。下无方伯,上无天子,力征争权,胜者为右,恃连与国,约重致,剖信符,结远援,以守其国度,持其社稷,故纵横修短生焉。
申子者,朝昭厘之佐,韩、晋别国也。地墽民险,而介于大国之间,晋国之故礼未灭,韩国之新法重出,先君之令未收,后君之令又下,新故相反,前后相缪,百官背乱,不知所用。故刑名之墨客焉。
《说山》、《说林》者,以是窍窕穿凿百事之壅遏,而通行贯扃万物之窒塞者也。假譬取象,异类殊形,以领理人之意,消弭结细,说捍抟囷而以明事埒事者也。
《主术》者,君人之事也。以是因作任督责,使群臣各尽其能也。明摄权操柄,以制群下,提名责实,考之参伍,以是令人主秉数持要,不妄喜怒也。其数直施而正邪,外私而立公,使百官条通而辐凑,各务其业,人致其功。此主术之明也。
文王业之而不卒,武王继文王之业,用太公之谋,悉索薄赋,躬擐甲胄,以伐无道而讨不义,誓师牧野,以践天子之位。天下不决,海内未辑,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,使蛮夷各以其贿来贡,辽远未能至,故治三年之丧,殡文王于两楹之间,以俟远方。武王立三年而崩,成王在褓襁当中,未能用事,蔡叔、管叔,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,周公继文王之业,持天子之政,以股肱周室,辅翼成王,惧争道之不塞,臣下之危上也,故纵马华山,放牛桃林,败鼓折枹,搢笏而朝,以安好王室,镇抚诸侯。成王既壮,能从政事,周公受封于鲁,以此移风易俗。孔子修成、康之道,述周公之训,以教七十子,使服其衣冠,修其篇籍,故儒者之门生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