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这个历史挺靠谱1:袁腾飞讲中国史上 > 03. 翻着花样儿巩固政权
皇上给你一个阵图,照着打。你拿着阵图到了火线,翻开就傻眼了,按皇上的安插底子没法打,再叨教皇上吧。没等你叨教到,敌军到面前了,下辈子再叨教吧。
赵匡胤除了对中心、处所政权的完整掌控外,对于法律讯断权也不放过。因为五代藩镇放肆,乃至不顾法律而随便杀人。建隆三年(公元962年),赵匡胤命令,各州讯断的极刑必须由刑部停止复审,并且还规复了县尉,由县尉执掌一县司法治安的权力。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,赵匡胤明令,制止藩镇以牙校审断州府刑狱的陈规成规,任命科举退隐的文官来断案,剥夺了藩镇对州府普通案件的审理权。极刑要报请中心,一向到明天都是如此。比如,在安徽杀了人,判极刑,须最高群众法院批准。当然普通不会被采纳,准能批准,但是必然要把极刑报给中心。当代极刑都是由天子亲身批准。
赵匡胤为了豆割宰相的权力,还另设参知政事,实为副相,分掌民政;又以枢密使主管军政;再以三司使总领财务。以是在宋朝,凡是具有宰相这一官称的人,只意味着他具有宰相的资格和能够支付宰相的俸禄,并不料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。只要天子调派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,他才气算是实际的宰相。这类绕山绕水的干部轨制,常常会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呼时,一头雾水,完整找不到北。比如,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费事这个称呼,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。但在字面上,它的意义是尚书省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,然后代理中书省首长。是以,名为“百官之长”的宰相,实际上并没有甚么权力。
如果禁军要外出作战,则由天子调派将帅,并由天子亲身制定作战方略,将领还不能私行变动,也就是说,这仗如何打,计谋、战术之类的都是天子预先制定好的,将帅只是一个号令的履行者,不能随便变动,也不准随机应变。为了监督将领遵循天子的意义行事,宋廷还派监军伴同前去,监军就相称于天子的眼睛,监督将领按天子的打算停止,并且还授予了他生杀大权。如果这个将领私行做主,不听话的话,便能够直接当场正法。莫非说,赵匡胤就能包管他今后的每个天子都是“运筹于帷幄当中,决胜于千里以外”的军事家?带兵的将军不能私行点窜作战方略,但他的仇敌就是手中的棋子,能够任他随便摆放吗?可见,禁军的选练、驻守、出征、行军、作战等统统权力都集合于天子,而赵匡胤对军队的节制欲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程度。
实施更戍法,就是将禁军一分为二,一半留守都城,一半远去边疆或者处所,二者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。如许一是为了风俗劳苦不怠惰,二是为了防备兵变产生,推行“将兵分离”政策。因为,第一,按照宋朝的官制,有实权统军的将领一半都是天子临时指派的,并没有牢固的人选;第二是因为统帅并不随地易防,天子让他在哪儿守着,他就必须在哪儿守着,兵士能够换处所,统帅却不成以。因而如许就形成了“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”、“兵无常帅,帅无常师”、“将不得专其兵”的局面。